正体是原文中的内容,斜体是我个人的想法。雷竞技最新网站内容和原文不一定完全对应,原文的翻译可以参考这篇,本文编写后也通过翻译进行了一些校对,确保没有理解错作者的意思,十分感谢译者。

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名词:

  • symptoms:症状,我理解是指一个问题的表因,本文大半的篇幅都在介绍「基于症状的告警」和「基于原因的告警」之间的区别
  • causes:原因,我理解是指一个问题的根因,结合上面的 symptoms 举个例子的话,大概就是因为节点宕机导致客户端报错,那么客户端报错是 symptoms,节点宕机是 causes
  • page:原文中的定义是任何引起人注意的东西,雷竞技最新网站中统一都称作告警了
  • pager:直接翻译就是寻呼机的意思,在原文中指的是处理告警的事
  • rule:原文中的定义是告警规则
  • alert:原文中的定义是告警的表现形式,例如表格、邮件等
  • Summary

    如何设置告警规则,或者要设置哪些告警规则,才能让我们更愉悦的值班:

  • 告警一定要是紧急、重要、真实并且可操作的
  • 能够体现服务正在出现问题,或是即将出现问题
  • 避免噪音,过度监控比监控不足更难解决
  • 对问题进行归类:可用性和基本功能、延迟、数据正确性和针对于特定功能的问题等
  • 基于症状配置告警是一种更好的方法,能够更加全面且稳定的捕获更多的问题
  • 在表现出症状的图表中应该包含可能产生的原因,但是不要直接对原因设置告警
  • 在越上层的系统配置告警,一条告警规则能够发现的问题就越多。但是也不能太上层,否则很难推断出有效的信息,也就无法分辨出真正的原因
  • 如果想要顺利的(原文是「安静」)进行值班轮换,就需要一个系统去记录需要及时响应,但不需要立刻解决的事项
  • Introduction

    作者对告警和处理告警的观点:

  • 每次处理紧急告警时都要保持紧迫感,所以紧急告警发生的频率不能太高,否则人会很疲惫
  • 每个告警都应该是可操作
  • 每个告警都应该是通过思考去解决(原文是「智慧」),而不是通过机械性的操作或是编写脚本去处理问题
  • 以此为标准,设置告警规则时需要审视一下这些问题:

  • 它是否能够检测到当前未检测到的问题,并且是紧急、可操作的、正在发生或是即将发生的问题?
  • 它是否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忽略(原文是「良性的告警」)。在什么样的时机会出现?怎么判断是否能够忽略?,能否在编辑规则的时候避免这个问题?
  • 它是否真的能确定用户受到了影响。一些其他原因(比如有测试流量)是否会触发这个告警?是否可以过滤掉?
  • 是否需要对这个告警采取措施,必须当场处理还是可以之后再处理?
  • 当出现该问题时,是否需要联系其他人?哪些人可以解决问题?我怎么知道该找哪些人?
  • 当然如果都能做到未免太理想化,不过作者下面提供了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这个目标。

    Monitor for your users

    作者将监控分为两类,称之为「基于症状的监控」,与之相对的是「基于原因的监控」。作者认为监控的关注点应该是用户,例如用户其实并不会关心我们的 MySQL 服务器宕机了,他只关心他的查询是否失败;用户也不会关心我们的软件在反复重启,他只关心功能是否正常;同样用户也不会关心我们的推送是否失败,他只关心消息是否及时。

    并且用户关心的东西其实很少:

  • 基本的可用性和正确性:没有错误、没有非预期的结果,那么就没有故障
  • 延迟:当然是越快越好
  • 数据正确性:用户的数据都应该是安全的,即使短时间的不可用,在恢复后也不能有任何数据问题
  • 功能:用户关心所有功能都在正常工作,例如 google 会在搜索结果中返回计算器或是股票信息
  • 所以,数据库不可用和用户查询不可用看上去很相似,实际前者是原因,而后者是症状。当我们没有办法模拟用户的真实行为时,我们其实很难区分出这两者的区别,但是如果我们有办法,则应该去尝试关注后者。

    我个人比较推崇建设和关注端到端成功率,有些时候可能数据库频繁断连接,但是用户的程序有重试逻辑,只要最终没有报错,那么就没有任何影响。反过来,也许数据库只是延迟上升了一些,但是刚好触发了用户的超时和熔断,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数据库看上去没有异常,而用户已经大面积报错了的故障。

    Cause-based alerts are bad (but sometimes necessary)

    为什么作者不推荐配置基于原因的告警,有以下几个理由:

  • 我们没办法想到一个问题的所有原因,我们只能为我们已知的原因配置告警
  • 如果同时配置症状和原因的告警,就会产生多余的告警,处理多余的告警会额外浪费精力
  • 并不是所有原因产生的问题都需要处理,例如单个节点不可用的故障,在一些情况可能是正常的(例如在做整个集群的滚动重启)。在另一些情况可能是非紧急的(例如在一个集群环境下,单个节点故障通常是可容忍的,也是会偶尔发生的)
  • 但是在一些场景下,我们也需要基于原因的告警,例如内存或是磁盘空间即将耗尽,这些问题没有症状,并且即将导致严重问题。除此之外,不推荐为能够配置症状告警的问题配置同样的原因告警

    以前有个系统,对 uptime 配置了告警,用于监控异常退出后重启的情况。但是滚动重启时也会导致 uptime 归零,因此当时的逻辑是在滚动重启时禁用掉该告警五分钟,看上去这不是一个优雅的做法,因为依赖外部工具动态修改告警配置增加了告警规则的复杂度。也许更好的做法是直接监控异常退出和 OOM。

    Alerting from the spout (or beyond!)

    在 client/server 架构中,在客户端配置告警要优于在服务端配置告警。有以下几个原因:

  • 客户端能够看到包含重试、以及网络延迟等信息的结果,能够更好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观察延迟和错误
  • 在一些场景中,客户端需要聚合来自多个服务端的结果,观测客户端的实际操作,可以使监控更加健壮
  • 在一些场景中,客户端可以看到更全局的视图,例如一个请求分散到几百台服务器中,每台服务器的信息都非常有限,无法形成有用的告警信息
  • 对很多服务来说,意味着在离用户最近的负载均衡去评估延迟和错误,这样只会在故障真正影响到用户时才会发送告警信息,也能比服务端发现更多的问题。

    但是也要注意将告警控制在能掌控的范围内,作者举了个例子是如果能够配置基于浏览器的告警,那么就几乎可以感知所有用户可以感知到的问题了。但是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噪音(例如用户本身的网络质量或是电脑性能),所以不太可能当做唯一依赖的来源。

    之前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,在做分布式事务时,计算层会将一个 2pc 请求并行的发送给所有的存储层参与者,并等待所有参与者返回,因此计算层完整的 2pc 的响应时间由最慢的参与者的响应时间所决定。当某台存储节点的负载明显高于其他节点时,计算层的执行 999 线就可能和存储层的执行 999 线截然不同。

   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个端到端可用性直接降到 80% 的告警(配置的告警阈值是 99.9%),后来发现是因为业务的新写的逻辑没有考虑到数据库中的已有数据,产生了大量主键冲突的异常,这个异常和数据库的可用性其实没有明显关系,但是因为我们这边统一监控了 JDBC 层面的所有异常,很难区分出系统异常(例如超时、断连接等)和用户异常(例如语法错误、主键冲突)等情况。比较有意思的是业务侧没有收到任何告警,而数据库侧光看告警的内容会吓死人。

    Causes are still useful

    基于原因的告警仍然是有用的,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快速的从问题的症状跳转到问题的根因。

    如果我们希望能够自动将症状和原因关联起来,就需要减少一些无法控制的原因告警,作者提倡使用以下方法:

    1. 当编写一个基于原因的告警时,需要检查对应的症状是否也有相应的告警,如果没有的话,需要补上
    2. 在每个告警中简要描述可能产生的原因,帮助处理告警的人能够快速的确认问题是否已经有确定的对应原因,例如:

      1
      2
      3
      4
      5
      6
      TooMany500StatusCodes
      Served 10.7% 5xx results in the last 3 minutes!
      Also firing:
      JanitorProcessNotKeepingUp
      UserDatabaseShardDown
      FreshnessIndexBehind

      这里出现了 5xx 过多,可以快速的推断出最大的可能是数据库异常,而如果出现了磁盘空间不足或是页面返回空结果,则更有可能是另外两个原因。

    3. 删除或调整其他低价值的原因告警,以减少噪音

    最后,作者提到基于原因的告警更多是和监控面板的复杂度做取舍,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干净的监控面板,那么就可以配置更多的原因告警。相反如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完善的监控面板,那么其实不需要原因告警也可以快速的定位问题。

    监控面板的复杂度也是我最头疼的问题之一,很多时候监控面板看上去很完善,但是出现问题后其实很难快速的找到某一个异常的指标,也就是从症状推到原因的效率并不高。

    Tickets, Reports and Email

    这里主要介绍如何处理一些不需要立刻处理的告警,作者称为「sub-critical alerts」,下面为了方便称为隐患,作者也提供了一些经验:

  • 使用 Bug 或者任务跟踪系统:将多次触发的同一个告警记录在 Bug 或者任务中,需要有人负责及时的分类和关闭这些任务,并且需要防止隐患长时间没有处理而逐渐变成真正的问题
  • 使用每日报告:通过一个定时的报告发送这些隐患(例如数据库磁盘空间已经达到 90%),同样需要确保一定要有人负责跟进
  • 每个告警都需要使用工作流跟踪:一些过时的或者规则配置错误的告警可能不需要处理,但是也不能忽视它(作者举的例子是单独建了个 email 文件夹或者 channel 把这些告警摘出去),而是要处理掉它们
  • 作者想表述的重点在于,需要有一个系统能够同时满足两个目标:一定有人会对这类隐患负责,并且没有人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

    大公司的常见毛病,每天都会有乱七八糟的无用告警发来发去,而且没人在乎,想推动相关人员把这些无用告警去掉,他们又怕之后出问题了担责任,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改善这个问题。

    Playbooks

    Playbook 是告警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作者建议给每一个告警项都编写对应的 Playbook,进一步解释告警的含义以及如何解决。

    一般来说每个 Playbook 会是一个详细的流程图,大部分的篇幅是介绍哪里可能出现问题,少部分的篇幅介绍如何修复它。此外还有一些情况是这个问题超出控制,必须寻求人工协助。因为一般篇幅不是很多,记录在 wiki 中是一个好的选择。

    这里作者介绍的信息很少,可能是因为 google sre 都太牛逼了没什么需要人工处理的问题…

    Tracking & Accountability

    如果一个告警正在触发,但是有人说“我看过了,没什么问题”,这表明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这个告警的规则,或是干脆将它删掉。准确率低于 50% 的告警可以认为是坏掉的,及时是 10% 的误报也需要考虑是否能进行调整。

    需要有个系统(例如每周审查所有告警,或是每个季度统计告警数据)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现状,以及分析一些告警在不同人之间转移时出现的问题。

    You’re being naïve!

    理想很丰满,但是现实很骨感,一些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将会违反上述的规则,但仍然是合理的:

  • 一些已知的问题混杂在噪音之中:如果系统配置了一个 99.99% 的可用性告警(很明显这是一个基于症状的告警),但是会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导致 0.001% 请求失败,这个问题会被掩盖在噪音之中。此时可以不依赖基于症状的告警,而是单独为它配置一个基于原因的告警
  • 无法在入口处进行监控,因为无法区分出不同的特征:服务端对不同服务的可用性和延迟的标准是不同的,例如信用卡支付和浏览购物车相比,可用性要求要高得多。此时在负载均衡处配置统一的告警规则肯定是行不通的,应该下沉到能够区分出这些特征的位置配置不同的告警
  • 当症状出现时一切都晚了:一些紧急的告警,可能在找到跟因前就已经为时已晚了,因此也需要一个对应的不是很紧急的隐患。例如磁盘空间同时会有「当前用量大于 80% 且按照最近 1 小时的用量估算 4 小时内就会用满」的紧急告警和「当前用量大于 90% 且按照最近 1 天的用量估算 4 天内就会用满」的非紧急隐患。其中后者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
  • 告警比试图检测的问题还要复杂:我们的目标是构建简单、健壮、能够自我保护的系统,因此告警规则也不应该过于复杂
  • 个人很赞同最后一点,不要通过复杂的告警规则或是人肉运维去解决系统设计问题,很多问题的发现和降级都应该在系统内部完成。